欢迎访问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官方微信 资讯网 切换到繁体 站点地图
字体颜色
银色
黑色
红色
绿色
蓝色
栗色
青色
金色
灰色
还原
开始适老模式 无障碍阅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我市近年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着力营造历史文化特有的气质和韵味

发布时间: 2020-09-10 17:57 阅读 3862 次

作为今年央视中秋晚会举办地,应天门再次成为聚光灯下的“网红”城市地标。

如今,矗立在洛河北岸、辉煌壮观的应天门,就是近年我市着力彰显历史文化等独有的城市特色,对隋唐洛阳城宫城区城门——应天门进行复原建设的典型代表。

千年古都洛阳最有吸引力、最具竞争力的,无疑是历史文化特色。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我市坚持守正出新,推进以文“化”城,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群众生活,持续提升古都文化的传播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助推洛阳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01 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遗址正在“活起来”

洛阳是文化遗产高度富集区域,遗址区和历史街区保护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52%,大遗址保护范围占规划区面积的13%以上。

进入新时代,肩负着省委省政府赋予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国际人文交往中心的光荣使命,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保护为先、传承创新、合理利用”的发展理念,让记载于典籍中的河洛文化“走出来”,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遗址“活起来”。

坚持保护固态。围绕49.3平方公里隋唐洛阳城遗址整体保护利用,九洲池、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开门迎宾,“两坊一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加快推进;围绕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成为洛阳新晋的“文旅打卡地”,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等85个博物馆建成开放。

坚持传承活态。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全面推介洛阳,成功举办世界古都论坛等节会活动;河洛大鼓、河图洛书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卫坡古民居等古村落和三彩小镇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

坚持发展业态。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挖掘历史资源,在九洲池等地推出了一批演艺作品;保护古韵原生态,修缮开发倒盏村、石头部落等,形成文化新景点。

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重见天日、再塑辉煌,洛阳这座千年古都,正在加快迈向古韵新风相得益彰、古今文明交相辉映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02 塑造“古韵新风”城市风貌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性格和城市特征。

近年,我市着力推进以文“化”城,在城市建设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融入群众生活,塑造“古韵新风”的豫西特色城市风貌,持续提升古都文化的传播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塑造特色城市风貌,才能更好地延续城市文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李松涛介绍,规划部门对标国际标准、体现文化特质,从城市天际线、建筑色彩等方面统筹建筑布局、协调景观风貌,更好留住乡愁、彰显韵味。

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道路命名也着力凸显历史文化底蕴。比如,位于龙门山脚下的南山大道,就取自曹植的诗句“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厚载门街、定鼎门街、长夏门街分别取自隋唐洛阳城的南外郭城三座城门。

花瓣造型的路灯,底座上雕刻的牡丹显得端庄大气;重檐斗拱,红柱灰瓦,唐风公交站亭显得古朴典雅……如今,遍布洛阳市区大街小巷的“城市家具”,都在一处处细节中融入具有洛阳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展示了这座千年古都的人文精神。

时代气息和千年古都的文化底蕴,将在洛阳城市建设的诸多细节中更完美融合,愈加彰显古都魅力。

03 宜居宜业正成为洛阳新名片

我市首条空中“乐道”来了!日前,兴洛湖公园“乐道”主体已完工,即将建成投用,它宛如彩虹,将兴洛湖公园5个园区串联起来,让整个公园充满了动感之美。

近年,我市持续增加绿量,一大批小游园、高铁绿廊、环城绿廊、主次干道绿化等项目接续推进,满满的绿色幸福感填满了群众心窝。

在兴洛湖畔优雅的环境中,一座静谧的城市书房又增加了不少书香气息。“我家就在附近,走路5分钟就能到,每天过来看书是我雷打不动的习惯。”张秀景戴上老花镜,翻开了面前的养生杂志,怡然自得。

在洛阳,出门只需要走十来分钟,就能在大街小巷、城市游园、商场、医院,找到一座城市书房。近年,洛阳把城市书房建设列入重点民生实事,着力推动全民阅读,打造“15分钟阅读圈”,已建成的190座城市书房成为街头一道道风景线,更已成为洛阳温暖的文化地标。

传承城市古韵,涵养人文精神,洛阳正在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叫响“古今辉映”的城市特色,让居者心怡、来者心悦,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有气质、更具品位、更富魅力。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提示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