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官方微信 资讯网 切换到繁体 站点地图
字体颜色
银色
黑色
红色
绿色
蓝色
栗色
青色
金色
灰色
还原
开始适老模式 无障碍阅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我市代表团到兰州、敦煌考察学习见闻之一

发布时间: 2020-10-30 14:49 阅读 4764 次

进入莫高窟参观前,两部“数字敦煌”专题片带游客提前感知石窟魅力;为230多个洞窟建立了“数字档案”,游客“扫一扫”就能了解窟内全貌,通过微信小程序可以随时随地看石窟壁画,还能听自助讲解……

数字化技术赋能,正在让古老的敦煌莫高窟这一文化瑰宝“活”起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满足人们游览、欣赏、研究等需求,更好助推文物走向“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数字展示中心带来旅游模式“革命性”变化

在距离莫高窟13公里远的地方,一座卧于沙漠之中的建筑格外显眼,建筑线条像风吹过沙丘一样充满着强烈的流动感,窗的设计有如洞窟。这就是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也是莫高窟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展示窗口。

敦煌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8月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开放以后,所有游客在实地参观莫高窟之前,能够先在直径18米的球幕影厅中,通过两部时长各20分钟的“数字敦煌”专题片《千年莫高》《梦幻佛宫》,身临其境般地观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提前了解莫高窟自然、历史、文化背景和数字化洞窟景观。观看影片后,游客再乘坐摆渡车前往莫高窟,由讲解员按照既定路线引导游客进洞窟参观。

数字展示中心的建成,给莫高窟的旅游模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莫高窟参观活动用时由原来的120分钟延长为150分钟至180分钟,游客在实景洞窟内的时间压缩到75分钟以内,但获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

“这种参观模式既可缓解洞窟压力,减少游客参观给珍贵而又脆弱的壁画彩塑带来的潜在威胁,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满足多种参观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和游客参观体验品质。”敦煌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数字化赋能,为缓解莫高窟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支撑。

230多个洞窟建立了“数字档案”

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现存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尊。由于窟内彩塑和壁画都是由泥土、木材、麦草等材料制成,随着时间推移和游客增多,莫高窟文物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针对其不可避免的衰老退化,自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开始探索和研究用数字技术保护莫高窟,把洞窟的信息采集下来,建立档案,以达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目的。

“给佛拍照”,是石窟数字化最简明的解释。在昏暗的洞窟中,专业人员自制轨道、灯箱,分层、逐行拍摄壁画,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数量庞大的照片逐一比对、拼接和修正。

2016年,数字化的另一成果“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首期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及全景漫游免费在网络上公布,人们在屏幕前就能身临其境般地欣赏洞窟景象。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提升,在石窟内采集的图像比原作更清晰,游客在屏幕上看远比在洞窟里看生动。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为230余个洞窟建立了“数字档案”。

“数字档案”让不可移动的壁画精品可以越过山川海洋,抵达世界任何角落。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敦煌的全新视角。

虚拟现实+指尖“云游”,敦煌旅游体验很潮

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档案、保护好洞窟文物的基础上,结合“数字档案”的数据成果,敦煌研究院加快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步伐,让数字资源和敦煌学研究不断接轨最新科技,敦煌莫高窟的旅游体验越来越潮。

如今,莫高窟的许多洞窟前都张贴了二维码,游客“扫一扫”就能详细观看此洞窟的立体画面,上线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也更好满足了年轻游客的旅游体验,减少了不能全部进入洞窟参观带来的遗憾。

今年,面对疫情挑战,敦煌研究院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与华为合作打造了“AR地图”产品,游客站在洞窟外面,打开手机的一个程序就可以浏览洞窟内的情况,可以达到足不进窟便览全貌的效果。

以保护文物为出发点,落脚在游客体验端。数字化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正在成为可能。

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双赢等成功经验,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决心,也为做好龙门石窟数字化保护展示、数字博物馆建设等提供了借鉴。我市代表团成员纷纷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手段做好保护、弘扬等工作,切实让文物“活”起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提示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