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官方微信 资讯网 切换到繁体 站点地图
字体颜色
银色
黑色
红色
绿色
蓝色
栗色
青色
金色
灰色
还原
开始适老模式 无障碍阅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域旅游喜结硕果 中心城区居游相宜

发布时间: 2021-12-17 10:21 阅读 3275 次

12月12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二批河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洛龙区榜上有名,成为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2016年,洛龙区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5年多来,该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城区、景区、社区一体打造,文化、旅游、生态共建共融,举全区之力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区,加快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朝着打造“中心城区全域宜游宜居宜业洛龙样本”目标扎实迈进。

1 文旅资源丰富 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洛龙区位于洛阳城市区南半部,总面积约1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4.3万,是全市的行政、经济、文化和体育中心。全区文旅资源丰富,共有A级景区8处,其中4A级景区4处、3A级景区2处、2A级景区2处,有各类博物馆14座,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等193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星罗棋布,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中国国花园等大型城市公园点缀其间,9处人工湖、170公里城市景观水系美景怡人,77项非遗项目异彩纷呈。

2020年,全区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0亿元。该区先后荣获省文化先进县区、首批全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创建单位等称号。

2 坚持高位推动 完善机制创新举措

党政统筹、高位部署,塑造全域旅游创建新格局。该区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副组长的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注重顶层设计,“十三五”时期将文化旅游产业确立为全区八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面向“十四五”,进一步将旅游业确立为主导产业,并以抓实文化项目、培植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建强文化阵地、突出文化惠民、整理文化典籍等“六个文化”为抓手,实施文化兴盛专项行动;全力压茬推进,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党政统筹、上下联动,全区统一、共建共享,分阶段、有重点地落实各项创建任务,逐步构建起全区大旅游创建工作新格局。

规划先行、政策保障,完善全域旅游创建硬举措。该区科学编制《洛龙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将其融入全区发展总规划;出台《洛龙区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引领推动全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投入涉旅资金逾10亿元,带动重点文旅项目社会总投资约235亿元,每年设立5000万元文旅产业奖励专项资金,投入20多亿元用于旅游集散中心、全域旅游标识系统、旅游驿站、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的制度支撑和保障,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

优化服务、注重特色,提升全域旅游空间品质感。聚焦游得更“畅”。该区织密连接辖区6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及洛阳龙门站的交通网络,高标准建设释源大道,完善白马寺周边配套设施,持续推进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和“断头路”打通工程,不断畅通“大动脉”与“微循环”。聚焦游得更“美”。该区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标准,相继建设48处小游园、157公里城市乐道,同步配套建设城市驿站、公厕等便民设施,同时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投资3.5亿元对55个老旧小区进行了“微改造”,统筹建设了各类配套服务设施,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刷新旅游体验。聚焦游得更“特”。该区围绕“书香洛阳”建设,先后打造了27座或古韵或时尚的城市书房,结合群众需求“解锁”更多特色文化服务与活动,融合型的便民文化空间、时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深受居民和游客欢迎。挖掘美好、创造美好、呈现美好,游客向往的美好旅游体验,这里“一站式配齐”。

丰富供给、全业融合,开创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活化历史文化遗产。该区围绕隋唐洛阳城天街展示工程规划实施“一坊、两街、七巷”等项目,让新城区留住老记忆。纵深推进文旅融合。该区加快隋唐里坊数字博物馆、黄河非遗保护展示中心、牡丹博物馆等文旅地标建设,推进正平坊、履道坊、世界古都论坛永久会址等项目前期工作。全域推进“文旅+”。该区深度融合体育、工业、农业、会展等业态,高标准建设了集健身场地、房车营地、城市驿站等各类休闲服务设施于一体的伊水游园,打造了集文化、旅游、创意等元素于一体的阳光电厂文化双创园,推出了“花漫里坊”“香溢南山”牡丹园、溢坡电影村等一批农旅综合体,借势洛阳“两节一会一论坛”培育了“节会经济”“论坛经济”“文创经济”等一批新业态,全域旅游不断焕发新气象。

规范秩序、广泛动员,营造全域旅游安心好环境。发展全域旅游,贵在让游客全程放心、安心和舒心。秉持这样的理念,该区着力强化市场监管,全面整治不合理低价游、强买强卖、虚假广告宣传等行为,及时受理投诉举报,解决消费纠纷,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游客权益;全力构建安全体系,持续推进文化旅游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致力倡导志愿服务,组建8支共1000多人的旅游志愿者队伍。洛阳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成立9年来累计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先后获得“牵手历史——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优秀团队奖、中宣部“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殊荣,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中国国花园荣获河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

改善生态、美化环境,实现全域旅游绿色化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全域旅游,必须绿色打底。洛龙区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坚持城乡一体、综合施治,围绕伊河、洛河堤岸增绿量、织绿带、添花景,大幅改善沿岸生态;投资2.1亿元建设了拥有“一渠五湖”水系格局的伊河李楼湿地,打造了30公里伊河生态廊道和48公里洛河生态廊道;强力攻坚大气污染治理,2020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9天,位居洛阳城市区前列;持续打造美丽乡村,相继投入20多亿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伊河、洛河沿岸的12个村庄因地制宜实施“微改造”,村村有广场、有书房,兼具颜值和气质,全区56%的村庄、52%的农户被评为“四美乡村”和“五美庭院”,该做法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及《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铸造品牌、多元营销,冲击全域旅游首选目的地。近年来,洛龙区整合全域文旅资源,先后培育“李学武牡丹瓷”“三彩艺”“一朵牡丹”等品牌产品24类200余种,其中“李学武牡丹瓷”被外交部选为中国外交礼品,“一朵牡丹”被《瞭望》新闻周刊和央视报道;强化树立平台思维,打造更多文旅营销平台,建成以非遗、文创产品展示展销和研学体验为主要业态的洛龙文化双创产业园,开工建设关林步行街,改造升级龙祥商业街,集合全区600余家文旅领域相关企业,开展“洛龙有礼·享游洛阳”主题消费季活动,线上开展“洛龙网红打卡地”榜单评选活动,引进“相声新势力”夜间演艺项目等,发放消费券、点亮夜间游,全业同参与、全网齐发力,形成了“从白天到夜间,吃住行游购娱”全通式体验消费新场景,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竞相“打卡”。

3 促进全面发展 创建成果亮点纷呈

将全域旅游发展与城市精细治理有机结合。该区在全区范围内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明城市创建网格,聚焦噪声污染、街面秩序、市容环境等各类城市治理问题,开发推出便于群众参与的数字化平台和“文明之眼”小程序,随时反映、随时上传,及时交办、快速处置,让城市管理“一张网”和服务群众“一张网”在指尖合一,不断以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智慧化,推动城市旅游的品质化、美好化。

将大数据技术深度嵌入全域旅游发展过程。该区依托辖区大数据产业集聚优势,推动文旅与科技深度融合,建成旅游大数据中心,“享游洛阳”旅游消费平台、企业征信服务系统、文旅盒子等旅游大数据应用产品相继上线,为游客、企业、政府等提供全时空、全产业、全要素、全行程的旅游大数据产品服务,“智慧旅游”蓬勃兴起。

围绕全域旅游构建起“15分钟公共服务圈”。全域旅游时代,得服务者得天下。行走在洛龙大街小巷,从48处小游园、157公里城市乐道、162座公厕,到34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7座城市书房、15个城市驿站,一处处“转角就能遇到”的娱乐休闲场所、便民服务空间,无不承载着居民和游客对诗意生活的美好向往。

古今辉映洛阳城,居游相宜看洛龙。下一步,洛龙区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全域旅游发展,以“三区融合 共建共享”理念推进文旅融合,锚定“空间全域化、产业旅游化、管理协同化、质量国际化、设施便利化”的全域旅游发展目标,全域式布局、全社会参与、全方位建设,奋力打造“中心城区全域宜游宜居宜业的洛龙样本”!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提示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