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官方微信 资讯网 切换到繁体 站点地图
字体颜色
银色
黑色
红色
绿色
蓝色
栗色
青色
金色
灰色
还原
开始适老模式 无障碍阅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汉魏洛阳城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

发布时间: 2022-01-19 17:08 阅读 3006 次

廊房和排房的建筑基址

永巷上的车辙清晰可见

发掘现场

2021年汉魏洛阳城遗址考古成果丰硕,宫城区新发现显阳殿宫院和永巷遗址,宫城形制布局更加清晰,为遗址复原展示进一步奠定基础。

汉魏洛阳城遗址位于洛龙区白马寺镇东侧,距离中心城区约15公里。它始建于西周时期,是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等时期的都城,近600年居于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我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历史文化内涵丰厚。

汉魏洛阳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已持续近60年,其中,宫城区考古始于2000年前后。2010年至2020年,主要对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宫城正殿——太极殿进行发掘。从2020年开始,考古人员对太极殿北侧建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先后发掘并确认了宫城显阳殿、显阳殿宫院、永巷等遗址的位置、形制和保存状况,基本明确了宫城内建筑布局和功能分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副队长郭晓涛介绍,显阳殿在魏晋时期称为昭阳殿。根据文献记载,北魏显阳殿建于迁洛后的宣武帝时期,与太极殿、洛阳宫城大致同时修筑而成,是宫城南部、中轴线上仅次于太极殿的一座重要建筑。依据相关文献记载,在北魏时期,显阳殿或作为北魏皇帝宴请宗室子弟的场所、或作为北魏皇帝接待归降纳贡使节的场所、或作为皇帝登基前的居所等,其功能与太极殿形成互补。

已确认的显阳殿遗址位于孟津区平乐镇金村南,是一座处于太极殿正北侧的大型夯土台基建筑。考古发掘表明,显阳殿夯土殿基平面呈“凸”字形,东西约70米,南北约35米,台基南侧残高约1米,台基外侧残存有部分包砖和包砖沟槽等,台基顶面未发现柱坑的遗迹。

郭晓涛介绍,在显阳殿殿基的周边,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廊房、排房、水道等遗迹,共同构成了一座以显阳殿为核心的宫院建筑。依据相关考古发现复原情况可以确认,显阳殿宫院东西宽约80米,南北进深约130米,显阳殿殿基居于中部偏北处,宫院南侧有出入口连通太极殿宫院,其东西两侧设置有两道廊房,而北侧则有大型廊房和排房建筑,共同构成了一组较为封闭的建筑群。

在紧邻显阳殿北侧的廊房和排房以北区域,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条宽约6米的东西向道路。记者在现场看到,道路保存较好,路面残存有车辙,两侧有铺砖散水和排水沟等设施。“这条道路西端连通宫城千秋门,东端通过宫城东墙上的宫门出城。”郭晓涛说,依据位置推测其应为文献中记载的永巷。汉魏洛阳城宫城的永巷是连接建春门至阊阖门的道路在宫城内的部分,按照文献记载,其东西两端有两座大型宫门,即千秋门、万岁门。

目前,考古人员仍在对千秋门遗址进行进一步发掘。郭晓涛介绍,初步发掘表明,千秋门遗址与宫城正门阊阖门、宫城神虎门等建筑格局相似,均为门外建阙的殿堂式门址。魏晋和北魏时期的永巷,是汉魏洛阳城内一条东西向穿越宫城的通道,更是宫城内“前朝”和“后宫”功能布局的南北分界线:永巷以南,为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宫城朝殿区,又被称为“南宫”;永巷以北,主要是以华林园为中心的池苑区,又被称为“北宫”。

洛阳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处长吕劲松表示,下一步,文物考古部门将以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把这里打造成集大遗址保护、科学研究、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为一体的“文旅打卡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提示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