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官方微信 资讯网 切换到繁体 站点地图
字体颜色
银色
黑色
红色
绿色
蓝色
栗色
青色
金色
灰色
还原
开始适老模式 无障碍阅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云上龙门牵手飞来峰”大型直播活动启动

发布时间: 2023-06-06 09:35 阅读 1632 次

当龙门石窟“遇到”飞来峰,会碰撞出什么样火花?昨日,由龙门石窟研究院、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洛阳日报社掌上洛阳客户端联合推出的“云上龙门牵手飞来峰”大型直播活动正式启动。

该活动是“云上龙门”系列直播活动的第四季,将通过5场直播联动洛阳、杭州两大古都,带领网友们从盛唐“走到”宋元,让大家近距离感受石窟艺术如何从庙堂之上逐渐走入山水之间。

飞来峰造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规模最大、开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处石窟造像群。

在昨日的首场直播中,龙门石窟研究院科研保障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焦建辉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交流互鉴视角下弥勒形象的演变》为题,为大家讲述佛教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典型案例——弥勒形象如何经历从希腊式“高冷小帅哥”到中国式“可爱老大爷”的演变,及其背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点。

“古印度文化中的犍陀罗弥勒像通常是衣着华丽、身戴璎珞的王子形象,显著特征是交脚倚坐、上袒下裙,头顶束发或结髻,额头饱满、鼻梁高耸,带有强烈的希腊风格。”焦建辉在直播中介绍,佛教及其建筑空间艺术、人物造型艺术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弥勒形象也随之开启了中国化、世俗化的漫长历程。这位希腊式“高冷小帅哥”进入中国后,首先在新疆、河西地区的石窟和石塔上出现,其头戴半球形头冠,头上长巾沿双肩外呈弧状垂下,交脚而坐。随后,这种坐姿的弥勒菩萨形象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中大量出现,成为当时流行的造像题材之一。

焦建辉说,从北魏时期至盛唐时期,弥勒形象在龙门石窟经历了五次重要演变,形象、服饰也逐渐与中原地区审美结合。例如,形象由菩萨装换上了“褒衣博带”“双领下垂”式的佛装。

“五代至宋以后,弥勒形象被重新塑造,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弥勒形象广泛流行,以全新的形象融入中华大地人间烟火。”焦建辉说,弥勒形象是飞来峰造像中的代表性佛像,在这里,其已褪去高不可攀的神性光环,更多地承载人们对美的向往、追求、感悟和创造,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守正创新的大智慧。

在6日上午10时的直播中,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李晓霞将以《比日长悬,随山永固——龙门石窟的碑刻》为题,带领大家领略龙门石窟碑刻的魅力。可关注“洛视频”微信视频号,观看直播及回放。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提示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