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官方微信 资讯网 切换到繁体 站点地图
字体颜色
银色
黑色
红色
绿色
蓝色
栗色
青色
金色
灰色
还原
开始适老模式 无障碍阅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致敬母亲河——石窟文化黄河行”行进式采风团抵达“天下黄河第一弯”

发布时间: 2020-01-07 09:53 阅读 8486 次

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景区,有座诗人王维塑像,旁边一块巨石上刻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是否在此有感而发写出千古名句恐难考证,但此处景观的确与诗句意境高度契合。

2019年12月30日傍晚、31日上午,由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洛阳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致敬母亲河——石窟文化黄河行”行进式采风活动,两次探访沙坡头。原本主要是一处自然奇观,黄河与沙漠在这里亲密牵手,然而作为一处景区,沙坡头在文旅融合方面的探索,亦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黄河在沙坡头形成了一个290度的大拐弯,俗称“天下黄河第一弯”,据说是黄河几字形流域内弯度最大的一个弯。与大拐弯相切的部位有一处陡峭的沙坡,是腾格里沙漠的东南尽头,据称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滑沙场。沙坡向北则通往一望无垠、沙丘连绵的沙漠深处。

时值隆冬,游客稀少,一位此前到过此地的采风团记者为大家描述了旅游旺季的景象:沙漠深处,沙漠越野车、沙漠冲浪车纵横驰骋,一队队骆驼驮着游人缓缓行进。宽约2公里、高达100米、面向滔滔黄河的金色沙坡上,滑沙者密密麻麻。在有“天下黄河第一索”之称的索道上,游人从河面上呼啸而过。在横贯黄河的3D玻璃桥上,摩肩接踵的游人享受着中流信步的乐趣。一个个羊皮筏子载满游人顺流而下,筏工的号子声此起彼伏。

正在中卫采风的宁夏博物馆副研究员李鹏告诉记者,“黄河弄筏”是中卫历史上的一大景观,羊皮筏子这种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如今只有在中卫可以找到。记者查阅中卫市政府网,发现沙坡头的羊皮筏子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

曾经亮相央视的羊皮筏子制作师傅、当地“非遗”项目传承人李鸿安,恰巧当天正在景区,为采风团作了详细讲解。皮筏的皮囊以山羊皮为原料,制作程序十分复杂:羊宰杀后由颈部开口,将羊皮囫囵脱下;用水浸泡3天至4天,晾晒1天,去毛洗净;灌入食盐半斤、清水少许浸泡;再灌入胡麻油半斤,将颈部、四肢用绳扎紧,曝晒4天至5天;待皮囊呈红褐色,即可充气组筏。一个皮筏一般由10多个皮囊组成,能载5人。

本次采风活动的“后方参谋”、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旅游局局长李涛,曾经3次到沙坡头景区参观考察,他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每次去都会看到景区在文旅融合方面的创新和由此带来的变化,那里先后开展了滑沙、索道、3D玻璃桥、羊皮筏子等游客参与度高、当地文化特色突出的项目。目前,该景区已是黄河流域将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紧密结合,实现文旅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

据景区讲解员张丽丽介绍,沙坡头“麦草方格”固沙法被誉为“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让穿过景区的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60余年安然运行。景区旅游业的开发,对沙漠的治理、生态的保护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此,采风团成员、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旅游局工作人员李明博说,龙门石窟同样高度重视文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龙门国家湿地公园集生态保护、湿地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突出体现了龙门独特的湿地特色与唐代人文精神高度。与此同时,龙门园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对园区做出的园区、景区、社区“三区”融合发展的全新定位,正在全力推进“三区”融合发展,奋力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文明之区”“文旅融合之区”“宜居宜业之区”“传承创新之区”。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提示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