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官方微信 资讯网 切换到繁体 站点地图
字体颜色
银色
黑色
红色
绿色
蓝色
栗色
青色
金色
灰色
还原
开始适老模式 无障碍阅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深挖历史文化精神内涵 探索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 2023-11-01 08:34 阅读 3745 次

昨日是第十个“世界城市日”,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开明文化论坛在洛阳开幕。论坛上,来自文物考古、文旅融合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文明传承创造与城市发展”主题,围绕“以文化人:文明阐释与文明传承”“以旅彰文:历史文化名城文旅融合创新”“以文铸城: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三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在思想碰撞中展望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光明前景。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关强的主旨报告围绕“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展开。

我国文物规模和博物馆总量位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国。关强指出,进入新时代,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价值作用,对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支持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文物保护经费,已经超过100亿元。”关强说,当前,我国正以历史文化名城为重点,加强文物保护,促进城市发展。在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方面,要注重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在加强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则要构建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以古今交融的城乡样态,承载中国式现代化壮阔图景。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洛阳深入贯彻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方针,积极践行新文旅发展理念,探索打造国家遗址公园3.0版本,隋唐洛阳城、二里头等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促进文旅融合、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关强表示,国家文物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各地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以服务城市发展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他认为,各地在实践中应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要抓手,进一步促进文物保护与多领域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深厚价值和精神内涵,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中华文明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

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王巍举例阐释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国家“十五”至“十四五”科技支撑项目,是迄今为止自然科学学科参与最多的一个大型综合研究项目,参加研究学者多,目前已有一系列重要发现。王巍说,中华文明究竟是何时形成的?是否具有五千年历史?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为何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文明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中华文明有何特点?……这些都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

王巍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中国实际出发,以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选取20多个中心性遗址开展深入研究,提出了判断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加强,出现王权和国家。其中,国家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并在考古遗存中得到证实。

王巍说,中华文明距今万年奠基,大约1万年前栽培农业出现,定居村落形成;八千年起源,农业初步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社会开始出现分化的端倪;六千年加速,社会出现明显的分化,大型中心性聚落和规模较大的墓葬开始出现;五千多年进入古国时代,大型都邑性城址和权贵阶层的大墓出现,社会分化显著;四千年王朝建立,夏王朝在中原地区的建立,文明进入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一体化进程,由古国文明向王国文明过渡。这些年的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文化创造新时空旅游消费新场景

“日渐增长的文化休闲和旅游消费已经成为繁荣市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动能。”戴斌以《文化创造新时空旅游消费新场景》为题,介绍了当前文旅市场三种新的趋势。

在旅游城市中,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商业环境等本底资源外,作为文化供给空间的“街区—商圈—卫星城”正在构建旅游消费新场景。戴斌介绍,北京王府井、上海淮海路等商业街区及南锣鼓巷、后海等历史文化街区,正以多元的文化业态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客群到访。而年轻人在商业消费过程中,也不自觉地创造了属于他们的创新文化,脱口秀、实验话剧等正成为新的文化基因。

他说,如今人们更愿意“既要努力工作,也要美好生活”,休闲的时间、空间和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休闲时间的“昼夜—四季—全生命周期”创造并满足了旅游消费新需求。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文化休闲和旅游消费发生在18:00至20:00。受日趋活跃的夜经济影响,传统夜间消费空间如戏剧场、电影院等,应努力营造更宜人的综合消费环境。在整体文化环境营造上,城市管理者应依托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为外来游客与本地市民营造一个平等而自由的消费和交流空间。

在大众旅游全面发展新阶段,“观光—休闲—度假并存型”消费需求促进了文化产业创新。在戴斌看来,文化建设不再是单纯的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还要通过市场培育、科技研发和商业投资进行创造,并通过产业规划、投资促进和招商引智等政府行为使之成为现实。同时,也要关注根植日常生活的休闲场景,如小吃街、菜市场、宠物市场等,让温暖的人间烟火治愈远道而来的游客。

河南省文旅厅厅长黄东升:文旅融合创新赋能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是人文资源的汇聚地、文旅融合的主阵地、文明传承的根据地。黄东升表示,应坚持内容为王、场景至上、运营导向,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的文旅融合创新之路。

首先要找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核。文化内容生产要紧紧围绕文化内核展开,生成时尚化、可体验的内容形态,如文旅演艺、剧本娱乐、数字文旅等。洛阳集中打造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最大程度还原“七天建筑”,就是要向“隋唐盛世”这个文化内核进一步聚焦。

场景至上就是要打造时尚化、沉浸式的消费空间。黄东升表示,历史文化名城的复兴之路,起步于古建筑、历史街区等的“原汁原味”和“修旧如旧”,但不能止步于风貌还原和静态展示,而要顺应新文旅发展趋势,统筹好旧场景、新场景,打造古今辉映的混搭式场景,兼顾好大场景、小场景,打造张弛有度的组合式场景。

运营导向就是要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价值变现。在运营过程中,既要有事业抱负和人文情怀,也要有市场思维和商业理性,将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系统的文旅目的地,营造政府当“红娘”、团队做“主唱”、大众带流量的共创生态,整合多方资源,汇聚各方力量,构建“政府+团队+大众”的文旅共创生态。

“历史文化名城是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共同参与的生活空间。人既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也是文脉的延续者、文明的传承者,是最鲜活、最温情、最永恒的主题。”黄东升说,历史文化名城应打造主客共享、居游一体的复合型文旅目的地,同时还应吸引年轻人,让有创意、更新潮的年轻人成为文旅融合创新的主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提示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