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官方微信 资讯网 切换到繁体 站点地图
字体颜色
银色
黑色
红色
绿色
蓝色
栗色
青色
金色
灰色
还原
开始适老模式 无障碍阅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就洛阳文旅的长盛之势

发布时间: 2024-03-07 10:11 阅读 1387 次

每一次崭新的擘画,都是全新的进发。

一段时间以来,观察市委主要领导的调研节奏,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密集”——接连奔赴老城、瀍河、洛龙等中心城区,轮番调研老城古城、关林、白马寺、隋唐洛阳城等文旅片区,先考察再座谈,行程紧凑,干货满满。

调研什么?从老城“一横三纵”城市肌理保护提升工程,到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铜驼暮雨、东关大街三板块整体提升;从各片区改造提升工作,到天街十二坊、天津桥、玄武门、九洲池等重点项目建设……文旅,是鲜明主题。

为了什么?是为“推动洛邑古城由点扩面放大引流效应”,是为“推动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铜驼暮雨、东关大街等项目连点成线成片”,是为“着力在洛龙区形成具有拉动效应的引流新板块”,是为让隋唐洛阳城片区“营造特色消费场景、展现中轴格局风貌”……概言之,把“点”的引流转化为“面”的提升是共性要求,打造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是共同目标!

“当前,市委深刻把握新文旅产业特征,通过反复论证,提出打造以隋唐洛阳城宫城区、洛南里坊区和老城古城片区为核心,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片区为重要支撑的‘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推动洛阳文旅持续出圈、叫响品牌。”

以景区、街区、片区为载体,促进城景交融,这是市委此前多次提及的要求。如今,聚焦文旅项目谋划、周边板块建设、交通组织优化、配套服务提升,深入调研、深度研究,全新作出“‘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的顶层设计,无疑进一步强化了系统思维、片区意识,思路更成熟,方向更明晰。

如果说洛阳发展新文旅是一盘大棋,那么打造“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就是一次战略性的落子布局。读懂背后含义与深意,“文化”和“文旅”是两个重要维度。

——“1+3”,塑造的是古都文化IP的独特矩阵。

展示汉服纹样的央视春晚节目《年锦》惊艳全网,营造“传统中国年”氛围的河南卫视春晚再度出圈,“新春战袍”马面裙卖爆单,洛阳、开封、西安等“古都游”一片红火……浓浓的文化味儿,让龙年新春刷足了存在感。

有人说,当下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追崇,源自更深层次的“血脉觉醒”。诚然,现实一再表明,今天的旅游,已经进阶为人们对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正是基于这样的趋势,市委反复强调:“越是走向现代化,越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就越有价值,洛阳这座城市就越有价值,必须着力打好文化这张‘王牌’。”

手握多张“王牌”,自应打出“王炸”。近年来,从洛邑古城引领“汉服热”,到“博物馆奇妙夜”掀起穿越风,再到《寻迹洛神赋》刷新“沉浸游”……洛阳新文旅能火爆出圈,“文化”正是原动力。但也要看到,多年来洛阳在文化IP塑造上还不同程度存在有盆景、缺风景,有高峰、缺高原,有广度、缺深度的问题,以致时常有游客感叹“不够看、看不够”。

就比如,虽然《风起洛阳》电视剧一度给洛阳带来了不俗流量,以及“一鱼十二吃”的IP开发图景,但伴随其热度的消减,端着这条“鱼”年年吃,难免满足不了口味多变游客的需求。文化繁荣、名人荟萃的盛世隋唐,还有很多沉睡的遗址需要我们去唤醒,也有太多的历史风云等待我们去探寻。

再比如,虽然在十字街、洛邑古城等网红地标的加持下,老城已然成为体验古都文化的实力担当,但在偌大的老城古城里,那些下接历史建筑、上承历史名城的老街道、老巷子,那些镌刻着历史印记、蕴藏着丰富故事的老院子、老房子,同样值得我们去走近、去触摸,去盘活、去追捧。

或感受盛唐神韵、古城味道,或品味宗教文化、石刻艺术,或体悟关公文化、忠义精神,应该说,“1+3”古都文化体验区,每一处都能让我们思接千载、对话历史,都能感知河洛文明的源远流长,每一个都是民族乃至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IP,都大有文章可做。把这些片区建设好,就是在重塑古都格局风貌,就是在提升游客对洛阳古都的辨识度和认同感。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我们更确信,当这样的IP矩阵呈现在世人面前,古都洛阳必将释放出更强劲的“文化引力”,更好“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彰显使命担当”!

——“1+3”,构筑的是“文旅文创成支柱”的四梁八柱。

龙门石窟人山人海,洛邑古城摩肩接踵,小街天府罕见被“吃空”……今年春节,当上千万人次集中拥入洛阳,我们真切领略了何谓“泼天的富贵”,也鲜明昭示在“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新文旅理念引领下,洛阳正加速实现“文旅文创成支柱”。

洛阳文旅的“热辣滚烫”,既带来了文旅企业和商户营收的成倍增长,也带来了交通拥堵、景区拥挤、住宿紧张等现实难题。有景区游客最大承载量也就三五万,结果一天最多来了十多万,“景区装不下、市区住不下”“以前人少发愁,现在人太多也发愁”……今天的洛阳,有着不少“幸福的烦恼”。而放眼整个市区,可看可不看的多、必看的少,以涧河、洛河为界,文旅热度分别呈现东热西冷、北热南冷的失衡格局。

问题出在了哪儿?很重要一点,就是“点”上引流很成功,“面”上分流不给力,片区承载力不强,交通路网、配套服务等较为滞后,缺少释放引流效应的新场景。

就像洛邑古城,高峰时期数万游客前来体验汉服、拍照打卡,好不热闹。但出了景区呢?逛什么、玩什么似乎成了问题。对这个片区来说,“泼天流量”来去匆匆,“消费留量”也难尽如人意。譬如春节期间,我市虽创下接待游客1113.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2.93亿元的历史新高,但对比哈尔滨接待游客100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4亿元的成绩,我们的人均消费显然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游客在洛阳体验得并不充分。

新文旅时代,是“卖门票”转向“卖场景”、“景区游”转向“城市游”的时代,城市是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我们既需在“点”上发力,也要在“面”上用力;既要燃起景点火爆的“星星之火”,也要激发片区出圈的“燎原之势”。

“1+3”古都文化体验区担当的就是这样的使命。再看这张蓝图,从完善服务设施,引入运营主体,盘活老街巷、老院子等资源,到在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积极布局趣味性、网红文旅项目,再到要求二郎庙板块建成吸引青年消费打卡的新地标、天街十二坊项目把体验式消费植入进去……逐一谋划、详细支招,正是要打造更多新场景、新业态,正是要以一个个片区的蓬勃兴起,筑牢“文旅文创成支柱”的四梁八柱!

“历史大戏的主角们已经远去,留下这风云散尽的舞台,静静倾听着后来者的足音。”

回望来路,借势新文旅,洛阳一次次迎来出圈时刻;眺望前路,“保持新文旅‘顶流’态势”写进整座城市的2024新蓝图。文化就是最大的顶流,锚定目标、全力以赴,“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全力打造“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沿着市委确定的路子坚定走下去,我们有理由相信——

“‘1+3’板块的建成之日,就是洛阳文旅的长盛之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提示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